西北民族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_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宣介的核心要义与实践取向

    青觉;白云腾;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追求是“两个共同体”理念的共有意涵。要在发掘“两个共同体”共有意涵的基础上坚持尚“真”、致“善”、唯“准”和敢“斗”的核心要义,进一步掌握国际宣介的战略主动。尚“真”要求国际宣介内容具有真实性,展现真实全面的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和文明特质;致“善”要求国际宣介内容体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人性之善”的共同追求;唯“准”要求实现“两个共同体”理念诠释的准确性和宣介策略的精准性;敢“斗”要求正视国际传播话语权斗争的残酷性,既要拥有坚定的斗争意识,还要不断精进斗争艺术。要在实践取向方面构建完备的外宣话语体系,完善多部门协作共管机制,强化国际宣介人才队伍建设。

    2025年04期 No.133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和实践路径

    李虎;谢艳梅;

    武陵民族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分布着数量众多的中国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稳固历史根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这些传统村落是多民族共同建成和发展的;这些传统村落中遗存的文化遗产具有多民族多区域兼容并蓄的特点;这些传统村落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民族共创共享的特性;这些传统村落中生活的各族人民共享着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历史记忆。为此,应该立足经济基础、社会保障和文化根基等方面,建设各民族经济互惠合作共同体,推动传统村落文化产业振兴,促进传统村落乡村治理现代化,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交融,积极探索民族地区传统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No.133 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中国民族学思想史

  • 英雄、知识与地形学:再论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

    张亚辉;

    傅斯年以《夷夏东西说》一文为核心的一系列相关研究是20世纪中国民族学最重要和最具原创性的理论尝试。他通过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的持续对话,指出中国在先秦时代由东部的东夷—殷商系统和西部的夏—周系统构成,两个系统通过持续碰撞与交融,最终在秦汉时期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傅斯年对两个系统的分析涵盖了神话、历史、政治、地形学等多个层面,并将夷夏东西格局用于分析先秦思想传统的构成。文章综合分析了傅斯年一系列相关作品的理论脉络,尝试重新分析其中的一些关键材料,并与西方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国家起源理论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经验的关键是在东西格局的互动中,曾经作为丰产型英雄的担纲者之周族对殷商政治的反思成为早期中国国家道德性的根本来源。

    2025年04期 No.133 2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农牧关系:论陈连开的中华民族研究

    卓玛青措;

    陈连开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核心,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与中华民族研究领域深耕不辍,著述丰赡,被学界公认为该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文章通过梳理陈连开在不同时期对青海牧区的深入考察、对区域性民族史的深耕实践及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系统探索,指出对农牧民族关系的分析与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论述是陈连开对中国民族研究的重要贡献。他不仅辨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农牧政权的对立统一关系,更着重强调了南北统一体的和合共生逻辑是理解中华民族整体结构的核心锁钥。文章在对陈连开学术思想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共生互补”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农牧关系的重要概念,进一步回应西方学者对中国农牧民族关系的错误认识。

    2025年04期 No.133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民间文化与民俗学研究

  • 包容性、共在感与凝聚力:民俗生活共同体基因研究

    林继富;

    聚焦多民族、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的民俗生活,以共同体基因为根本,在赓续传承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创新和丰富中华文明。民俗表现的区域和超越区域不同层次的认同彼此贯通,构成不同民族生活世界的“同心圆”结构,彰显民俗生活共同体基因作为文化生命体的动能,并不断在生活实践中凝聚共同体思想和情感,实现中华文化认同。民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行动,凸显民俗生活共同体基因的生动表征和深邃内涵,民俗生活实践表现的共同性得到加强,其区域和民族差异得到尊重和包容。基于情感互动的多民族共创共享延续和发展民俗生活共同体基因,以共在感的方式建构社会关系,维护生活秩序,增进民族团结。

    2025年04期 No.133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艺术在走廊:丝路民歌《刮地风》的谱系地理与跨域流动

    张鹏远;王建新;

    《刮地风》是一首沿丝绸之路广泛流布的民歌,其在通道—走廊型文化空间中的多地演化过程为理解民歌跨区域传播机制提供了独特视角。文章基于谱系分析方法,对《刮地风》多个地理变体的旋律与唱词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其传播过程中的三重机制:一是旋律母体的谱系延续机制,维系跨域传播的稳定性;二是歌词内容的地方再造机制,体现语境调适能力;三是传播主体流动与文化嵌套机制,反映地理格局、人口迁徙与文化嵌入的联动关系。研究表明,《刮地风》的多地流变并非孤立的文化扩散现象,而是在通道—走廊型文化空间中,通过人口的制度性迁徙与民间流动共同驱动的建构过程。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民歌跨地域传播研究的理论维度,并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积累了经验范式。

    2025年04期 No.133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人类学研究

  • 考古人类学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王建华;覃珊珊;

    考古人类学通过田野调查、文化因素分析、类比分析等方法,结合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等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考古人类学的发展与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更深层次和根源性的认同力量,对于促进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No.133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先秦农耕、海洋、游牧文明的互动交融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质的形成论析

    刘振伟;崔明德;

    海洋文明与游牧文明环绕在农业文明周围,造就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多元生态以及中华文明的兼容与多元。三大文明的互动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显现形态:从石器时代海洋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显性互动,到战国时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更为剧烈的相互作用,农耕—游牧群体战胜了农耕—海洋群体,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古代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要面向,但海洋文明、游牧文明也是其重要构成。中华文明的熔铸,始终建立在农耕文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互动的基础之上,而这坚实的基础是经由先秦长时段的历史进程奠定的。

    2025年04期 No.133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社会发展研究

  • 空间嵌合与民族交融:共同体视角下的新疆天山走廊

    马俊毅;杨一凡;

    天山走廊作为各民族东西迁徙交流的交通走廊,是民族交融及共同性生长的流动性空间。各民族在生产、生活、经贸、文化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国家层面对于天山走廊区域的着力推进治理,这二者相互推动,使得天山走廊的历史成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往史、经济商贸的发展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系史,其历史过程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区域性内容,展现了中华文明多样统一、融汇创造的生动进程。各族人民在集体记忆与历史实践过程中逐渐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凝聚起基本共识。从各族人民自在阶段的交往交流交融,到形成中华民族“自觉”、凝聚一体抵御入侵,到现代国家在形成发展中不断“自强”以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升华,天山走廊成为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地理空间。新时代,走廊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走廊在“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中继续发挥经贸走廊、促进中华文明对外交往互鉴的国家地理空间功能,开拓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从走廊区域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不仅为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研究话语体系提供学理支撑,还为论证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统一性、共同性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等特性及现代发展提供重要的空间视角。

    2025年04期 No.133 9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2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从“以儿童为主体”到“以儿童为中心”——当代西方学前儿童民族志研究的新趋势

    袁同凯;徐嘉弈;

    随着对儿童主体性认知的深入,21世纪以来西方学前儿童民族志出现新技术与新类型。新技术包括对学前儿童非表征经验、身体经验的关注与重视,以及从学前儿童与非人的互动经验中理解儿童。运用于学前儿童研究的民族志新类型包括视频线索民族志、感官民族志及衍射民族志等。这些民族志新技术与新类型拓展了学前儿童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对民族志技术与类型创新的考察,可以发现从“以儿童为主体”到“以儿童为中心”的主题发展趋势,体现了学界对儿童主体性理解的持续深化。

    2025年04期 No.133 11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1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青年学者论坛

  • 博物馆作为介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博物馆经验与实践

    苏世天;区缵;

    20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紧密相连,博物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早期阶段,博物馆以社会教育为核心,通过文物阐释启蒙现代国家观念。随后,高校与地方博物馆兴起,拓展了民族知识体系,并与中央博物馆共同建构了国家意识的宏大叙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群众路线的博物馆陈列实践,将民族团结的叙事转化为社会动员的关键介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通过系统性的民族文物征集、深入的民族研究以及主题性展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至今,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文化自觉,彰显了博物馆建设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在联系。

    2025年04期 No.133 13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6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超文本与媒介化传承:数智时代中国神话创造性转化的内在机制

    张多;

    当代中国神话的数字媒介重构,不仅是神话载体的变化,更是神话内涵、功能的深刻变迁。经由电子媒介、数字媒介带来的技术跃迁,传统神话的表达资源与各类媒介嵌合,完成超文本构建和媒介化存续。从影视、游戏到自媒体,数字媒介化的神话不再是传统元素的挪用,而是具有交互叙事和分布式存储特征的新型神话数据本体。神话本身具备的跨媒介性、虚拟性和意象化特征,能够与数字智能媒介的文化塑造机制较好地适配。正视神话的媒介化传承,深入探讨神话超文本的生产机制,是中国当代神话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2025年04期 No.133 146-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