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毅;杨一凡;天山走廊作为各民族东西迁徙交流的交通走廊,是民族交融及共同性生长的流动性空间。各民族在生产、生活、经贸、文化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国家层面对于天山走廊区域的着力推进治理,这二者相互推动,使得天山走廊的历史成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往史、经济商贸的发展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系史,其历史过程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区域性内容,展现了中华文明多样统一、融汇创造的生动进程。各族人民在集体记忆与历史实践过程中逐渐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凝聚起基本共识。从各族人民自在阶段的交往交流交融,到形成中华民族“自觉”、凝聚一体抵御入侵,到现代国家在形成发展中不断“自强”以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升华,天山走廊成为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地理空间。新时代,走廊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走廊在“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中继续发挥经贸走廊、促进中华文明对外交往互鉴的国家地理空间功能,开拓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从走廊区域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不仅为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研究话语体系提供学理支撑,还为论证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统一性、共同性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等特性及现代发展提供重要的空间视角。
2025年04期 No.133 9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2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